江西古筑金屬科技有限公司古建筑構件廠家告訴你古建筑是如何排水的?
中國古建筑防水有“以排為主,以防為輔”“多道設防,剛柔并濟”的理念。說到“排水”,古人首先是從屋頂下功夫。
古代建筑的屋頂,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設計。靠近屋脊兩側的坡度超過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因慣性沖出檐外。
中國傳統建筑的屋頂,多用大坡度的設計,靠近屋脊的坡度超過60°,而靠近房檐的坡度小于30°,利用慣性使流下的雨水沖出屋檐外,各種屋頂式樣中有利于排水的,叫做懸山頂。
所謂“懸山”,就是屋頂房檐伸出“山墻”外,顯然更容易將雨水排出,懸山頂在屋頂的式樣中,等級不高,因此多用于百姓的建筑,皇室建筑用的不多,不過也并非沒有,如圓明園中有幾處,皇帝讀書作畫的碧桐書院就是一例。
懸山頂是種便于排水的屋頂樣式。
除了結構以外,屋頂的建筑材料也考慮了防雨的需要,這就是瓦的應用。不過早期的瓦吸水性很強,很容易造成滲漏,后來瓦的品質得到提升,吸水率降至3%,與瓷器相當。
改進版”的瓦,輔以金屬、琉璃和錫等材料,使中國傳統的屋頂成為“防雨能手”。